40小说网 > > 异世欢妍 > 第二百二十九章 . 蛇羹汤

第二百二十九章 . 蛇羹汤(2 / 2)

真所谓“百忧感其心,万事劳其形”,轻则神经衰弱,重则痴癫疯狂,在几十年的人生旅程中,固无时不在烦恼之中!《法华经》说:“三界无安,犹如火宅,众苦充满,甚可怖畏。”也许有人认为“我并没有苦”,其实是习惯了而不自觉,譬如久尝辣味,忘其为辣,实际上他的苦正多着呢!何况世事无常,人身难久,还有一个“生死”的痛苦存在啊!

苦是自心的一种感觉,是由自心的分别造作而来,譬如心不怨憎,哪里有怨憎相会的苦;心不贪恋,哪里有失恋自杀的苦;乃至心不造业,也便没有生死流转的苦;而分别造作,又是因迷惑不觉而来,这叫做“因惑造业,因业受苦”!

佛法教我们应从知苦的观点出发,用坚毅奋发的精神,积极地打破对于世间和一切现象主观上所起的偏执成见,转痛苦为安乐,转烦恼成菩提;并放开心量,做自利利人的工作,为人民、为众生而服务,来充实我们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。这样便形成了佛法活泼、积极、圆满、平等的宇宙观和人生观。(佛法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是统一的。)

心性本来不二,不过有真妄、动静、昏明的不同。性就是本性,也叫空性、自性、真心(性也就是未动心前的心,所以在应用上心性二字往往通用)、真如、实相、本来面目等,它譬如水;心就是心念,也叫妄心、幻心,包括各种感受、想象、思维、认识等思想现象,它譬如波。就它们的体方面来讲,水波同是湿性,本来不异;

所以心性是不一不异。人们对于心,比较的尚能理解,因为它终日就象在波涛之中;至于性就无法见到,这譬如波涛本身还没有停下来,就无法见到它自己静时的水的相貌,因此人们就不肯承认有这个东西。但是波涛停时,是不是水也没有了呢?这就不难理解了。

从上面水波的譬喻,就可明白自性是一切起心动念的源泉。

但人们一定都说,思想是大脑官能的作用,是灰白质神经细胞的功能;有的认为思维现象,是更深层次神经活动的表现。

但正像七十四期《觉讯》月刊发表的《释迦牟尼佛的道理》一文中问到:“我们有生以来所经历的无数事件的影片,它贮藏在哪里呢?是否一个细胞收藏一件事件的影子,还是几个细胞共同收藏一件事件的影子?旧细胞要退谢的时候,它又怎么把千千万万事情的印象,移交给新生的细胞?新细胞又用怎样的方法接收旧细胞所遗传的一切印象呢?

还有反映进去的印象有先后,而发射出来的思想,并不一定照摄收进去时的次序,这又是什么缘故呢?”这样,我想你一定也会哑然失笑。实际上,脑神经不过是意识的工具而已!

“佛”是觉的意思,觉悟了的人,就称做佛。学佛就是学觉,学觉就须修心。修心与修理物件不同,修物须仗工具,修心还仗自心。不断以觉心对治妄心,到光明自在为止。所以学佛的过程,就是一个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的过程。

修心本来没有一定的方法,譬如用药,要看各人的病况而有不同。众生习气无量,因此修心的方法,也就无量。但方法虽多大致不出于六度:一、以布施度悭贪,二、以持戒度放逸,三、以忍辱度嗔恚,四、以精进度懈怠,五、以禅定度散乱,六、以智慧度愚痴。六度又可约而为三学,就是戒、定、慧三个总的法则。戒是禁戒,不造恶因,自无苦果。

欲使自心清净,就不能做足以使心染污的事。所以实际上一切佛法无不是戒,戒是学佛的根本。定是正定,世人病根,在终日动乱,必须以定来对治,因此佛说一切法,无不嘱咐学者努力修定。

慧是慧照,惟智慧观照(观时不起分别心),方能息妄,所以佛说一切法,无不以智慧为前导。戒如防贼,定如缚贼,慧如杀贼。而且因戒生定,因定发慧,说戒则定慧在其中,说定则戒慧在其中,说慧则戒定在其中,所以三者是相资相成,一体圆融的,也正因为三者本来就是自性圆具的功能。

“这么大一条,全煲了汤也不合适,还得留出一部分烤了吃……”

最新小说: 劫数【古言nph 】 住在我楼上的那位活爹 逃离异世界(无限流) 雾隐晨曦(H) 浪柳鸣蝉(重生 1V1 ) 完美答卷NPH 颅内春日(1v1) 不挨操就会死(高h) 养育之情 她是我所有余生